上週與同事一行4人來到大溪香火鼎盛的迎富送窮廟,
在參拜完後請主持"玉善師父"為我們4人開釋(心靈問診):
第一位是個入行5,6年的男同事,自入行以來不知換了幾家公司,一直起落落的,
這家公司做3個月看不到前景就換公司,換了公司也一直在想這家公司到底好不好,
加上他最近老婆懷孕了,他是惶惶不可終日,結果師父給他一個字----- " 定 ", 滾石不生苔
第二位是位在業界已10餘年很資深,業績也很好的大姐,
她向師父訴說了一些他在工作上與身體上的煩腦,與親子間生活工作上的衝突,
結果師父也給他一個字----- " 靜 " , 請他不要想太多,專心做自己快樂的事就好,把身體調養好.
我是第三位請師父開釋的,我告訴師父,我很努力也很專注在工作上,
但為何這二年成績大不如前,師父說:你和前面二人不同,現階段是給妳的磨練,
在增長你未來的能力,凡事只要經過深思熟慮,謀定而後動即可,我的問題不大.
最後一位是個入行没多久的女生,師父說他是我們4人中最快樂的,
因為他無欲無求,胸無大志,知足常樂,只要有口飯吃就能滿足,目前他最大的志願就是嫁一位金龜婿,
最後師父開玩笑的說,我們4個人可以湊在一起共事,也真很奇妙的組合啊.....
從那天回來後,我就一直在想著這取材於禮記大學篇裡的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,這5個字的意義。
其中的定、靜、安三個字的本義完全相同,而三個字連用,是強調安靜、安靜、又安靜的意思。
靜慮是修心養性的方法:先把身體安靜之後,再把心安靜下來;只有心安靜之後,人才能開啟智慧而深謀遠慮。
如果一個人的心安靜不下來,他內心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去開發。
每個人都有內在潛藏的智慧,之所以無法開發,是因為人的心安掙不下來。
而心安靜不下來,腦中必然充滿妄念,所以人就有了煩惱,當遇到不如意的人、事、物時,就會不愉快。
身體及心境安靜之後,並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時候的念頭是一種智慧。
如果身體、心境沒有安靜下來,這時所產生的念頭,是妄念,而不是智慧,是有是非、善惡種種分別心的妄念。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,至善就是完美、圓滿,也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,
一切的學問智慧,幫助我們找到這一個最終的理想。
善又是什麼,是聖善,是真善美,宇宙之間,卻只有神是至善的,
因此,大學之道,是止於找到了真神,找到了生命的根源與終向。
耶穌曾經回答一個人說:「你為什麼稱我為善師?只有天主是善的。」
天地萬物的主宰,創這生命的造物主,才堪當稱為是至善的。
要找到真神真不容易,事實上有大部份的人沒有找到,孔老夫子要我們在生活上先知足,
對生活滿足後,才能讓人定下來,不會心浮氣躁只為肚子飽,定而後能靜,心靜自然感到和諧平安。
讓人的心靈挪出一點空間來,好好的去想一想,或聆聽來自天上的訊息,
抓住一些靈感,而終於能有所得,悟出一些道理來。
佛陀釋迦牟尼要不是棄王位,拋開一切榮華富貴,讓自己完全靜下來,又如何能在菩提樹下,澈悟人生?
耶穌基督也經常遠離群眾,一個人去到曠野或山林裡,靜靜的與天父談心,
我相信孔老天子必然也是這樣做,否則他講不出這樣的話來。
現代的人卻難得享受到一剎那的靜,都市的噪音叫人受不了,回到家不是閉路電視的響聲,
就是麻將聲,聽聽音樂或是看看小說,白天是滿腦子的賺錢、趕時間,
晚上總該安排一些輕鬆的消遣娛樂,除非在睡覺,從不讓自己的腦子有一片刻的空白,
這樣過生活的人,怎能知足而後有定、定而後能靜、靜而後能安、安而後能慮、慮而後能得、人找到「至善」呢?消遣娛樂只是在調節人的生理狀況,不讓人神經繃得太緊,或是滿足人辛苦賺錢的成就感,
甚至有些消道反而使人傷神傷身,弄得精疲力盡,或陷於罪惡,實在無法提升人的格調。
人的格調要提升,因為人是萬物之靈,人不應該只是吃喝玩樂一場,最後一樣都是黃土一堆,
人絕對不只是這樣,再會吃的人也只能吃到飽,住的房了再大,你也只能睡在一個床上,座車再漂亮,
它也只是四個輪子把你送到目的地,這吃的喝的住的用的,實在不是我們計較爭奪的東西,
人要爭的是「格」,這「格」必須達到完美圓滿,就如印度德肋撒修女說的:
「人的生命被創這出來,其最終目的就是成聖,這是每一個生命都該努力人追求的目標。」
讓我們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,好好想一想,抓住一些永恆的價值,說不定有一天,我們也成為聖人了。
很多人都抱持著騎驢找馬的心態在工作,吃碗內看碗外,
一個人在公司若心没有定下來,如何融入團體?如何善用公司資源?
如何與同事互動?又如何可以造出績效來呢?
很多人會抱怨公司,抱怨環境,抱怨没有伯樂,抱怨產品,
其實是他没有定下心來,進入新公司起就開始在懷疑這家公司是否可以讓我賺錢?
觀望個十天半個月就開始動搖.進入一家新公司起碼要3個月到半年,
才可以去評斷他是否是一家適合你的公司.